屈原之死的哲学意义
—甘肃省第四届古代文学年会邀请韩高年副会长做第二场学术报告
2016年9月24日下午,甘肃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二场学术报告会在陇东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会议特邀到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韩高年先生做了主题为“屈原之死的哲学意义”的专题学术报告。文学院全体师生和部分文科院系的学生代表共计100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文学院副院长吴怀仁教授主持。
韩高年先生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领军人物,学术成果卓著,在国家级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专业论文100余篇,代表著作有《先秦文学编年史》《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诗经分类辨体》等。
韩高年先生开场先为师生们介绍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及屈原的身份背景,从屈原不同的身份入手探究屈原之死,并以屈原为例讨论“个体生命如何面对苦难”。韩先生从知识、信仰、道德三方面来分析屈原的人生苦难,又引用《离骚》来解析屈原对“死亡”的哲学探索,提出屈原“出生入死,上下求索”的观点。韩先生认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更是个体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以此提出“苦难是不自由,超越即可自由”。韩先生还将屈原之死与苏格拉底之死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他们的死亡是对苦难的超越,是一种选择。
韩先生还从哲学的角度来探究屈原之死中蕴含的伟大人格与民族精神,他认为孟子提出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标准,屈原正是从实践层面真正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最后,文学院副院长吴怀仁教授对韩高年先生的报告从“身份”、“人生苦难”、“上下求索”、“死之比较”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
本次学术报告,韩先生立意深刻,发人深省,不但从不同角度为我们重新解读了屈原这位历史伟人,而且为师生们阐述了对个体生命、对死亡的不同看法,对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会议宣传组供稿)
|